三月的時候我們參訪了當地的職業足球隊,
不同於台灣職棒職籃由企業認養,也不同於美國職棒職籃背後有大金主,
這裡的球隊是得自力更生的,
生存守則第一條: 球隊收入和球隊成績息息相關。
因為成績好,就有了高額的轉播金、曝光率,緊接著而來的是各式贊助,
足夠讓他們不愁吃穿了XD
生存守則第二條: 最大化金援、擴充穩定的收入。
可惜的是他們的戰績並非那麼穩定,不像是耳熟能詳的曼聯...在premier league,
少了轉播,每一年行銷部門得要更懂得如何利用資源、創造人潮錢潮。
想起來一個球隊的經營可能還要比一個獨立的小公司品牌還要困難呢。
品牌是一門跨領域和多重視角的學問,
所以其實真的可以應用在各個東西上也提供更深入和完整的看法。
在管理球隊層面,我會想到的是品牌的中心思想(purpose)和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
一個像是在消費市場中的定位,另一者則是在人資市場的定位。
品牌的中心思想攸關到你會想簽甚麼樣的球員、訂立怎麼樣管理人的方式、甚至和其他那些品牌連結,
這裡當地的球隊的定位非常特別,是個重視家庭價值的足球隊XD
不是求帥、求酷、大咖、非常雄性的那種。
反觀台灣的職棒四隊,已經許久沒有看球的我,
直觀的看到四隊新logo(品牌的第一印象是直觀、快速的),
相似的令我找尋不到我的價值,找不到可愛復古的萊恩,只剩下四隻看起來都很兇(!?)的吉祥物XD
雇主品牌是現在很夯的議題,品牌不只是對外的溝通,他其實也是非常重要塑造內部文化、組織轉型的推手,
因此不只是吸引更好的人才,還有透過員工更好的體現、傳遞品牌價值給顧客。
管理球員,是和每個單獨球員的品牌連結、也是經營內部的文化,
我想多數都是球隊徵才時都是以能力為第一和唯一的選擇方式,
所以在後續的管理上常常遇到很多挑戰,雖然不知道這樣的建議是否不切實際,
但是品牌管理者會希望強化內部文化,讓每位球員(員工)了解,這不是只是打球(工作)而已。
在行銷球隊的層面,其實在這裡的球隊裡看不到甚麼品牌的影子,就是盡可能地賺錢就對了XD
對他們來說,這一點都不矛盾,只要能找到一個說法說服自己,所有方案都能合理化。
我提的問題是品牌聯想( secondary brand association),
也就是廣泛的其他品牌掛在一起時,可能可以提高知名度、共享彼此的形象和公信力,
所以最好的品牌聯想是兩個品牌有部分重疊的客群和相符的品牌個性。
但事實是...這裡的球隊,或是基本上大家都不會考慮這麼多啦XDD
因此廣泛的接廣告、贊助(像是他們最大的贊助商是賭場呢!),最大化收入。
品牌能著墨的點,可能在於另闢穩定不受戰績影響的收入,
需要行銷和品牌人才的發想創意,發展更多商品和子品牌,
而最理想的仍是長期的、與母品牌一致的、或是有鮮明色彩的新品牌。
一些比較長期類型的如:
這裡的球隊經營高級球場餐廳接待商業顧客、紅襪的冬季球場導覽(大推)。
短期小型活動的如:
lamigo動紫趴、統一獅冬令營。
記得那天去參觀完球場其實覺得很有意思,
這裡的球隊說不上是很大型、完整的品牌,
但是卻聰明的知道自己的生存之道,
了解自己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利用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創一條自己的路。
於是品牌回歸於人性,了解自己才能好好經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