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已經上過了一年的德文,
有嘗試大學裡的課、一對一外國人家教、一對三台灣家教,
但是來這理後發現其實還是非常非常的不夠用,
也能深深理解到,語言是拿來用的!
因為在台灣總是注重文法學習勝過於口說,而我們事實上也沒有什麼機會真正使用它...
外國同學的口說能力相對而言很好,他們能對話溝通,
而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莫過於是無法與人一來一往的聊天,
少了這個,和他人就像隔了一道隔音牆一樣,很難參與融入...
在這裡上課後,真的非常喜歡這裡的上課模式和許多有趣的教案,
以下分享:
1.上課時間:
一~五早上三小時正課,主要教單字文法、聽說讀寫的練習,中間休息半小時。
下午有一個半小時的助教課,內容比較輕鬆隨興,可能是教日常生活所需(垃圾分類、選課)或是唱歌玩遊戲。
2.小班分級教學:
我們沒有初學德文的班,從A2/B1開始(最初階是A1),分三班,
大概15個人一班,一班裡分三張桌子上課,老師可以顧及所有同學,
如果在討論時他會在我們之間穿梭,可以隨時發問。
3.功課:
這裡的功課不多,每次不超過3大題,但偶爾周末或有多一些造句、寫文章之類的,
寫完自己對答案,隔天老師會問有沒問題這樣而已。
我們曾經有一周要做一個present或是演一齣戲,但是課堂都會留完整的時間給我們準備,
幾乎不需要再另外花時間約出來練習,我覺得這樣很好也比較有效率,老師可以看到我們的進度,而我們也不用擔心沒時間。
**4.課程內容安排:
(1)每一周都有一天是做有別於上課的事:
像是出去旅行或是...(我們第二周一整個在別的地方上、第三周去bodensee、第五周去stuttgart),
但當然還是全德文的溝通(你要面對坐在車上時和鄰居用德語聊天、吃午餐時和同桌的用德語說話)和旅遊導覽!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雖然也是在練德文但又像是一種調劑,才不會讓你覺得一整周上課很疲乏...
除此之外每周也有個大活動(第二周演戲、第三周準備報告、第四周上台報告)
(2)自我介紹:
方式是每個人有一張紙,用你名字的字母拼音各造一個字,並用來介紹自己。
例如:Peichun>> Pfirsich:喜歡吃桃子;rEis:在台灣的主食是米;taIwan:我來自台灣...
全班輪流分享完後,你會對每個人有多一點認識,也能從中找到可能的共同話題。
接著老師拿手機幫我們每個人拍照,印下來貼在紙上,然後就把紙佈置到牆上去了!
這真的有點令我意外,不過就有種是專屬我們班的教室的感覺,就算只有五個星期但還是備感尊重和溫馨。
Kompact Kurs 1.Woche
http://pei1519iep.pixnet.net/blog/post/106891877
(3)每天的單字複習:
常常每天去的第一個活動會是老師發字卡給我們,上面的字是昨天上課有提到的,
我們要每個人拿兩三張,用德語解釋你拿到的字的意思,讓和你同桌的人猜那是什麼字。
如果你拿到的字你不會,可以查字典問老師都ok。
我也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因為我算是班上程度差的,上課內容或許只能懂60%,
所以常會漏掉一些字,但有了這個練習後,就算我都不會,我至少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可以抄起來、
或是會對於自己負責解釋的那幾個字特別印像深刻。
這個方法不只測驗自己有沒有學起來,還能練習德語聽力和你用德語解釋一個字的能力。
(4)夥伴互動練習:
這裡的課堂學習中有很多活動是要和坐你隔壁的人一起完成,或是要站起來走動跟每個人練習。
例1:每個人有一張小卡用來練習過去式的說法,小卡上都有一個問句和解答,
所有人要站起來互相問對方自己手上的問題,再聽對方的答案對不對幫他修正。
例2:在去Ulm之前的那堂課,大家手上也都有關於Ulm介紹的句子小卡,
老師發了一張講義是和別人聊一個新話題時會說的句子和結束要離開時會說的話,
於是我們練習和人打招呼,說關於我們手上Ulm旅遊資訊的新話題讓對方知,再告別。
這個活動可以讓我們認識明天要旅遊的地方又練習日常對話。
(5)有趣的活動(有的也變教室佈置):
例1:介紹自己國家的三餐,通常吃甚麼、幾點吃。
其實這滿有趣的,因為飲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大家都會有的經驗,
在分享的過程中可能或發現我們雖然同個國家但習慣差很多XD或是我們竟然和...國家有一樣的飲食習慣!
例2:分成四桌,每桌是關於這裡的分類介紹,像是自然景觀、美術館、市集活動...大家輪流在每一桌閱讀資料,
並記下來你在那一桌最喜歡的一個,他的開放時間、要不要收費...基本資料,
最後就畫一張海報介紹你從所有裡面最喜歡或是想去的一個!
練習讀、整理吸收資訊再output。
例3:大家先挑一本雜誌,可以隨你的意志去解釋雜誌裡的圖,
活動分成內圈外圈,大家互相解釋自己的圖,然後順時針轉到下一個,
結束後大家坐成一個圈,老師會問剛剛XXX說了什麼,有人就會回答,再做延伸一點點的討論。
例4:那天是在練習諺語,一樣是有人拿到諺語、有人拿到解釋,要先互相找到對方,
接著老師會再給你們那一對一張投影片,上面有兩句諺語和他的解釋,
但是你們必須要另外想兩個解釋的選項誤導大家,
之後上台先講配對到的諺語,再講你們出的題目,最後在交換改答案,答對最多的就有巧克力啦!
例5: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
這在台灣學外語可能比較難做到,畢竟外國語言幾乎和你的生活是分開的。
我們曾經上過垃圾分類、選課等,
我覺得課程中要我們練習的造句或是口說題目都會來自我們所有學生共同的學習經驗,
這是很棒的一點!(像是:喜歡杜賓根,因為/雖然...;來這裡後最喜歡的一個活動是...;為甚麼來德國...)
而不可否認的,需要創造共同的回憶需要一開始投入比較大的成本,
課程帶我們出去旅行、移地上課...我認為在不同環境下受到不同的刺激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極重要的。
(6)寫作文
我們每周寫一篇作文,大概是寫1個半小時,隔行書寫三至四頁,
過程中可以查字典查文法都ok,老師還會發haribo(小熊軟糖)給我們,說可以邊寫邊吃 :)
寫作的前一天會有有助教討論,一桌一個助教和我們聊一聊和隔天作文相關的內容,
(但我們都不知道助教課的內容和寫作有關),
寫過的題目有:關於在德國的住宿、自己國家和來這裡後感受的的異同、從出發前到已經待了一個月的感想,
他都會有張寫作指引,告訴你可以寫什麼,還算滿親切的,
但是我還是每次都能撐到第三頁的一點點啊...
(7)獎勵
其實不管年紀多大,人都不難被滿足 :P
上課的過程中通常老師都不會告訴我們做什麼會得到什麼獎勵,
是在完成之後老師才會驚喜給個獎勵(通常就是巧克力XD),
只是小小的東西卻能讓氣氛瞬間變好,大家也會更認真學習。
最印象深刻的一次莫過於是在慢走過後,每小組交了訪問單給老師,
晚上他們改完就發獎勵,有巧克力和杜賓根的紀念品,
雖然有說名次,但是獎品內容讓你感受不出來名次的差異,也不會有什麼獎狀之類,
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拿了禮物!
有一次分組玩遊戲時,1~4組順時針、5~8組逆時針轉,
讓大家都和不同組對到,每一關的平均得分都會不一樣,
所以可能第一關比完,有組只有3分,有組已經20分了,
但因為每一關平均能拿到得分都不同,不到最後不知到分數高低,
過程中的比較也就不具意義了。對於我而言,這樣的氛圍我比較喜歡。
(8)考試
原則上是每周一都有個比較大的考試,老師出題,但她都會清楚說明會考哪一些,
題目有的是從功課、上課的講義而來,完全不用擔心也不用緊張,
每一小格的分數都很少,所以扣分也不會太重。
但因為課程進度關係,其實我們好像只考了2次還3次。
(9)演戲
雖然有分程度分班上課,但是在第二周的演戲活動中,
是把所有程度的人混在一起分組演戲5~8分鐘,會有給訂的題目和每個人的角色設定。
一天下午寫劇本,其實因為我程度實在太差,根本寫不出來又無法給意見,所以都是靠高等級的人在罩啊...
一開始我連我的角色是什麼都要一個個字查字典,他們幫我寫的腳本我都看不懂,也是默默回去查字典...
還有抓不到應該是甚麼音調還應該要有什麼手勢...
但三天後就要演出了!!每天真是焦慮至極!!最後在演出前一天和當天中午大概又練了幾次就上場了...
我覺得最痛苦得事通常都會換來最深刻的回憶,
當然除了自己要努力先把詞背下來去理解是什麼意思以外,
我也還是有請同學演我的部分給我看,讓我知道應該要怎麼說話、音調、情緒、手勢...
演出結束後一定會認識自己台詞中那些原來不認識的字的!也是種收穫 :)
本來以為這個活動會像是營隊討厭的小隊戲,
沒想到大家只是輕鬆的看戲、助教們也演了一齣XD
沒有打分數壓力、沒有演得好不好的問題,大家都開心:)
Kompact Kurs 2.Woche
http://pei1519iep.pixnet.net/blog/post/106918832
(10)報告
主要是用來讓我們更認識各方面的德國和練習上台簡報的技巧。
因為在這裡的大學中有會要上台報告,所以老師希望我們能在這裡先練習、修正...
可以看Kompact Kurs 3.Woche那一篇有完整記錄我的心情。
http://pei1519iep.pixnet.net/blog/post/107076952